立秋過后,南寧市武鳴區仙湖鎮晚稻生產已進入插秧時節。連日來,田野里呈現出一片繁忙的農耕景象。種糧大戶們起早貪黑搶種晚稻,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與時間賽跑。
“沒想到,這片旱地還能重新種水稻,而且產量還不低。”仙湖鎮旱改水項目負責人陳建樺說,去年以來,為有效應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土地產出率,仙湖鎮不斷強化以“水”為中心的農田建設,大力實施“旱改水”項目,通過“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將土地全部流轉,發展高效農業,以各季瓜菜、亞熱帶養殖業等優勢產業相結合,逐步替換稻、膠、蔗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格局。截至目前,該鎮共有3000多戶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實現新增水田面積4200多畝,糧食總產每畝達350公斤。
竭力做好增產增收工作的同時,該公司還優先聘請仙湖鎮各村脫貧戶協助晚稻種植工作,為當地脫貧戶增添就業崗位。在連才村、清白村等“旱改水”項目現場,村民們正忙著搬運秧苗、播撒肥料、搶插晚稻,轉眼間,水田換上了嶄新的“綠裝”,放眼望去,整齊排列的秧苗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通過土地流轉,每畝收益1000元,我和老伴還在旱改水項目種晚稻,每人一天有150元的收入。”仙湖鎮鄧吉村的潘流宗不僅是項目的受益者,也成了稻田的建設者。據統計,該鎮中橋社區、鄧吉村36戶脫貧戶都在“旱改水”項目公司務工。
稻花香里話“振興”。仙湖鎮“旱改水”項目采取“企業+脫貧戶”模式改出鄉村振興新“豐景”,讓當地脫貧戶致富路越走越寬。(記者 巫美橋紅 通訊員 吳宏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