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投資到底是什么?歸根到底,不就是要鋪墊國家繁榮的基礎么?誰說圖書館不能和高速公路一樣鑄就繁榮呢?
隨著武漢解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轉向經濟復蘇,呼吁鼓勵投資和消費的呼聲越來越大。
啟動巨額的基礎建設投資肯定會有,3月份中國政府宣布了著眼于新技術推廣的“新基建”。
很多人認為這次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以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相比,那么我們也不妨重溫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中的“新基建”。
為了應對1933年高達25%的失業率,羅斯福在上臺初期,就開始大搞基礎建設“以工代賑”,其中的內容對今天也有啟示。
首先,比起直接發錢,羅斯福更認可“以工代賑”的方式,因為哪怕后者成本更高,卻能讓受助者“從有意義的工作中獲得尊嚴”。
其次,由于美國的資本主義性質,聯邦政府主導的項目,會盡量避免與民營企業展開競爭。為避免“國進民退”,由美國聯邦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只能選擇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效益的項目,如“平民保育團”,針對的是19-24歲的失業男性,每年組織20-30萬人到農村和美國的邊遠地區進行自然資源保育工作。
美國政府給這些年輕勞工提供免費住處、飲食與衣物,以及每月30美金的維生薪資(其中25美金必須寄回自己家人)。而且,還在業余時間給這些年輕小伙子搞職業教育,教授木工、廚師等實用技術,趁機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城市里失業率和犯罪率都下降了,年輕人有了工資收入還能郵寄回家。美國的水土保持和環境破壞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1935年,羅斯福又推出了公共事業振興署,幾乎囊括了所有能想到的對公眾有益的項目:高速公路,養護環境,水利設施,維護公共衛生,再造森林,防控洪災等。甚至還包括流浪狗收留站、圖書館等在當時看來“華而不實”的內容。
這些項目不僅僅雇傭了普通的體力工人,還雇傭了大量的教師、廚師、作家、藝術家等。幾乎所有職業的就業都在這些項目中受益。
當時有不少人對羅斯福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些崗位要么是因人設事,要么只在建造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隨著公共工程的開展,它們必然會產生政治腐敗的土壤。
這些批評都有道理。不過,最終多數美國人還是對羅斯福新政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表示贊同,1939年的一項民意調查中,有23%的人反對羅斯福新政中的“新基建”,但同時也有29%的人支持“新基建”。
歷史實踐證明,時間越長,羅斯福新政中那些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的項目,越會顯出其社會效益。比如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花費2.5萬美元修建了流浪狗收留站,一度被批評為亂花錢,但結果是狗咬人事件和狂犬病患者也大大減少,讓當地居民喜出望外。
而全美的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數量也因羅斯福新政大量增加,時至今日依然是中國圖書館數量的5倍。這些基礎建設投資,慢慢地加強了美國的“軟實力”。
基礎建設投資到底是什么?歸根到底,不就是要鋪墊國家繁榮的基礎么?誰說圖書館不能和高速公路一樣鑄就繁榮呢?
一直以來,我們對于加大基礎建設投資,都有一種質疑,就是投資會不會過剩?修一堆沒人跑的高速公路,和長期無人入住的“鬼城”,長遠來看真的值得么?
從美國羅斯福新政的經驗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把基礎設施投資的概念放寬一些,圖書館、博物館,國家公園,乃至流浪狗收容站,這些設施在中國遠遠談不上飽和,以21世紀的標準來說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稀缺了。(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