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控制了糧食,
你就控制住了世界。
——基辛格
一.西方四大糧商ABCD的基本介紹
糧食不僅是填飽肚子的農產品,還是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相聯動的重要金融投資產品;是影響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戰略物資;是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攻防策略的可怕武器!可以說誰壟斷糧食市場,誰就能掌控世界政治經濟主導權!美國除了美元霸權、石油霸權,還擁有全球糧食霸權!
當今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四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業內稱之為四大糧商,俗稱ABCD。
他們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壟斷控制多國的糧食貿易,生產,存儲,加工,流通等重要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打壓各國自主糧食生產能力和經濟發展。進行大量低價糧食傾銷,占領其國內市場,大肆并購其國內的各種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徹底將國家糧食掌控在自己手里。
二. 四大糧商巨頭對全球的控制
糧食戰爭造成蘇聯解體。
美蘇冷戰對峙時期,蘇聯窮兵黷武極度依賴糧食進口,這時美國直接停止對蘇聯的糧食援助,蘇聯不得不在國際上石油換糧食,美國又釜底抽薪,控制油價下跌,同時不斷提高國際糧價,造成蘇聯經濟崩潰,政治分崩離析,民眾怨聲載道,不得不以解體而告終。
一只北非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數天后可能引起一場全球性風暴。2011年的通脹“幽靈”令人們惶惶不安。就像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官員所稱,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颶風”。在面包和大米零售價格驟然暴漲的沖擊下,近20個國家出現動蕩。那次突尼斯、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也門等國的社會危機,發源于國內出現的高通脹、高失業,尤其是高學歷人群的失業,導致了這樣一場大規模的“街頭政治”。這是全球經濟危機正在蔓延的標志,也是美國等國金融危機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轉嫁的表現。
2010年,埃及國內通脹率水平高達12.8%,位列中東北非地區通脹水平最高的國家。這其中,糧食價格一年間上漲20%,糧食成為通脹的主要推力。糧食價格上漲顯然并非這些國家的“自身”因素導致。中東北非地區沙漠遍布,普遍無法糧食自給,都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國際市場依存度非常高。埃及是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利比亞同樣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需要進口大量食品。據世界銀行2011年初的數據,小麥價格在2010年上漲了100%,玉米價格上漲73%。隨著全球食品價格飛漲,中東北非的糧食進口國遭受到了國際糧食出口價格持續提升的嚴重影響。
如果不是全球糧食危機,異常低調的ABCD(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四大糧商可能還在繼續毫無聲息地擴張。但是現在,隨著四大糧商被公之于眾,它們在全球的產業鏈條也逐漸浮出水面。
三. 四大糧商與中國的糧食之戰
中國加入WTO世貿后開放大豆市場,外國資本瘋狂涌入,這時美國設圈套謊稱大豆產量大幅減產,促使中國糧油企業在期貨市場高價買入,結果沒有減產反而大幅增產,導致中國80%的糧油企業倒閉破產,被國際糧商低價收購,進而操控油價使中國的豆價居高不下。國內的大豆產量一落千丈。
中國糧油企業大多是國外大糧商控股的,外資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國內從事糧食的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
四.國際四大糧商對中國的壟斷
比貿易戰更恐怖,中國命門被掐!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事實上,在農業方面,如果和美國相比,美國才是真正的農業大國。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來自美國進口大豆約占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的37%,占美國出口量的62%。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為何要進口這么多大豆呢?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下降,國內大豆消費已經不得不依賴于進口。
對于糧食安全而言主要是谷物,包括小麥、稻谷、玉米,同時還有作為食用植物油原料的豆類。在這些領域,中國大豆淪陷已成事實,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也開始慢慢布局。早在十年前,四大糧商就開始在東北布局水稻全產業鏈,從種子、種植、倉儲,直到加工,
2005年,豐益國際(ADM參股24.9%)就與黑龍江佳木斯市政府簽訂了興建益海糧油綜合加工項目,益海(佳木斯)糧油公司負責豐益國際東北業務開展,涉足水稻、大豆、玉米等系列深加工。益海糧油在佳木斯市的水稻生產基地,生產“香滿園”“金元寶”“香宴”“鯉魚”“金龍魚”5個品牌,30多種規格的大米品牌產品。與此同時,益海糧油也沒有放過對中國種業的市場布局。目前,益海種業已經在河北、安徽、新疆、吉林、北京、黑龍江成立了6個省級公司。
據了解,四大糧商已在中國審定了玉米品種84個,盡管外資玉米品種所占的市場份額還比較小,但在近幾年里,一些外資玉米品種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卻很快。美國孟山都公司在廣西推廣種植了1000多萬畝玉米,相當于玉米大省黑龍江種植面積的1/5。2010年3月份,中國市場玉米價格開始逐漸上揚,官方為控制玉米價格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中糧集團14年來首次大規模進口轉基因玉米.
隨著外商攻城略地規模不斷擴大,四大糧商搶占市場行為越發隱蔽。近年來,四大糧商逐漸把國有基層糧庫作為切入點,頻繁向糧庫示好,在租賃基層糧庫進行代儲的同時,也在與基層糧庫從事糧食貿易與深加工合作。2008年,益海糧油以極低的門檻收購了黑龍江富錦第九糧庫和黑龍江省綏化第四糧庫,用于水稻加工和稻殼發電,以及依托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進行大規模的糧食精深加工。不僅在東北,此前益海集團已經在全國各地與地方糧庫合作,河北省南皮縣、山東省武城縣、嘉祥縣、慶云縣以及河北的孟村縣等地的縣糧食局直屬國有糧庫都和益海集團有合作。
在全國主要的糧食產區,跨國糧商對縣級糧庫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除了益海集團,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等跨國糧商都通過類似途徑,滲透到中國糧食流通市場的廣大領域,進而影響中國糧食市場。
五.中國的反擊
輸掉與四大糧商的大豆價格“保衛戰”,主糧戰場堅決不能淪陷,糧食自給和安全已成為國家關心的頭等大事。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糧食安全確實是必須的。但自給率達到多少還是合適的,很多民間機構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讀,還好,我們的政府做了決策。如果僅僅單純從口糧消費的角度來說,我國要養活13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是可以自給自足。但如果加入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以我國的人口基數和農業產能來說,很難達到足夠的自給自足。
我國自己生產出的糧食,沒有比較優勢,在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領域沒有競爭力,而進口更具優勢。因此,無論從實際情況出發,還是經濟的客觀規律角度出發,無論是否愿意,我國都不得不面對和放低糧食自給自足的警戒線,不斷溫性加大糧食進口,與此同時,加大國內的糧食產能。以目前的大豆形勢來說,我國想要維持大豆較高的自給率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國家強行減少糧食進口,甚至禁止糧食進口,那些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都將受到重大的影響,甚至影響民生。
在2004年及以前,我國的糧食是可以凈出口的,說明我們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了,還有結余,中國人已經足夠養活自己了。而且,此后十多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都是年年增長的,沒有理由說中國人養不活自己。而在2004年后,中國長期成為糧食凈進口國的原因,完全不是因為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不夠用,而是自己生產的糧食太貴了,買國外的比較劃算。
2006年-2008年,中國和國外資本在主糧上規模宏大的對戰過程。空方是中國政府,多方是國際投機資本、國內買辦、國內的小投機商。到08年7月結束,空方大勝,多方全面爆倉。從2005年底開始,國際糧價開始上漲。理由是什么?就是炒作全球糧食緊張。按照當時的數據,估計全球也就是千把萬人口的糧食缺口。問題是糧食,你不吃不行,不吃就得餓死人,不像銅鐵等原料,價格高了可以不用。
2005年12月-2008年7月,國際小麥價格從300漲到1330(單位:蒲爾/美分),漲了3.4倍;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到758,漲了3.2倍。同期中國的糧食價格呢,當然也漲了,漲了多少?小麥從1400左右漲到2000左右,漲了0.7倍;玉米從1200左右漲到1800左右,漲了0.7倍。為何國際糧食暴漲,而國內糧價如此平靜?
所有這一切歸功于糧食的自給自足,并能略有盈余,可以建立龐大的國家儲備, 2019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白皮書顯示,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連續4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谷物自給率超過95%,確保了口糧絕對安全。2018年中國進口的谷物及谷物粉2046.9萬噸,進口大豆8803.1萬噸。一方面我們消費結構在變化,消費水平在升級,生活水平提高了,當然想要吃更好的食物,一些中國不產的優質糧食就要靠進口;另一方面,中國加工食品出口多,糧食需求量也大,2018年,玉米進口310萬噸(玉米進口配額是720萬噸,我國年消費是2.6億噸)。因為消費結構改變,肉蛋奶消費越來越多,玉米、大豆及替代品的進口都是為了解決飼料問題,在生產環節,約300克糧食一個雞蛋,5斤糧食換一斤肉,中國年消費豬肉5300萬噸,這需要大量糧食來飼養。此外還有部分要用于工業原料。
2018年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2019年我國糧棉進口關稅配額通知,2019 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 963.6 萬噸,國營貿易比例90%;玉米 720 萬噸,國營貿易比例 60%;大米 532 萬噸(其中:長粒米 266 萬噸、中短粒米 266 萬噸),國營貿易比例 50%。三者合計,總關稅進口配額總量為2215萬噸,與2018年度持平,占我國糧食總量比重不足5%,海關數據顯示,近些年中國從未滿配額進口糧食。
六.生物降解塑料的本質
生物降解塑料對糧食的消耗和其他弊端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類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細菌、霉菌(真菌)和藻類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天然材料直接加工得到的塑料;第二類為微生物發酵和化學合成共同參與得到的聚合物;第三類為由微生物直接合成的聚合物;第四類為以上這些材料共混加工得到的或這些材料和其他化學合成的生物降解塑料共混加工得到的生物降解塑料。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纖維素、甲殼質)或農副產品經微生物發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制得,如熱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屬這類塑料。
也就是說,生物降解塑料的制作原料極大程度上講來源于消耗土地資源的糧食原料。法國道達爾集團研發亞洲副總裁、道達爾中國首席科學代表徐忠華認為,大面積推廣基于生物基的可降解塑料在當前看來并不現實。“推廣使用生物基塑料的大前提,是必須優先保護糧食安全。除了原料從哪里來的問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成本相較于普通塑料仍然較高。”徐忠華說道。
目前,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正面臨五大難題。第一是技術不夠成熟,降解塑料制品的性能還無法完全滿足各種消費需求。盡管市場上已有的生物降解塑料品種眾多,但每種材料本身的機械和加工性能只在某一方面突出,綜合性能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目前國內在降解塑料制品加工研究方面的力量尚顯薄弱,大部分企業將關注的重點集中在材料合成上,忽略了制品加工開發,一些生物降解塑料制成的餐飲用具在耐熱、耐水及機械強度方面與傳統塑料制品相差較遠。
第二是成本問題。生物降解塑料產品的價格尚難與石油基產品競爭,這就需要通過技術進步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
第三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或法律法規支撐。在國外,政府通過設立專項發展基金、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強,宏觀政策支持也越來越多,但缺少細則,不利于生產型企業的發展。
第四是企業資金不足和融資難問題。中國生物降解塑料企業規模還不夠大,而生物降解塑料行業回報周期又超出了預期設計,產生了企業資金不足和融資難問題。
第五是評價體系尚不完善。生物降解塑料是新興產業,許多材料及制品開發出來后,沒有自己的產品標準,給貿易帶來許多不便和糾紛。中國雖然早期由全國塑料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門成立了生物質和生物降解塑料工作組,2008年國家標準委又成立了全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塑料相關標準制定機構,但由于經費支持不夠,相關工作進展緩慢。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并非萬能。徐忠華表示,道達爾的比利時PLA工廠建立之初,在產品的推廣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即便現在看來,整個可降解塑料行業仍面臨一系列共同挑戰。但更大的限制條件在于不能與糧食搶奪資源。“無論是用生物做塑料還是做潤滑油,最大的挑戰是原料從何而來,首先不能與傳統糧食作物競爭土地資源。
七.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影響日益凸顯。部分國家停止糧食出口,一些地區甚至出現屯糧搶購的現象。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警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除非我們快速采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疫情使非洲國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糧食供應問題雪上加霜。據美聯社15日報道,在非洲的54個國家中,至少33個國家采取了封閉措施,致使農民無法向市場運送糧食,給農村人口提供的糧食援助也受到影響。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前,非洲就有近2.5億民眾沒有足夠的糧食,撒哈拉以南非洲約四分之一人口營養不良。
疫情不僅給低收入國家帶來糧食供應問題,也給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糧食生產和供應帶來挑戰。報道稱,為防止恐慌性購物,美國各地對包括牛奶在內的部分產品設置了購買限額,餐飲業和學校對牛奶的需求也有所下降。與許多農產品不同的是,牛奶易變質,無法儲存到市場需求上升和價格上漲的時候。“就影響規模、范圍和復雜性而言,疫情對該行業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沖擊是全球性問題。雖然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極佳,中國抗疫舉措獲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并獲得積極成效;但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沖擊不言而喻。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汛期洪災接連到來。這些外部因素對中國的糧食生產安全帶來非常影響,國家高層也不得不制定了諸多節約用糧的新政!……
八. 中國的糧食安全何處何從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約20%,而耕地只占世界的8%。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持續穩定發展時期,耕地資源不可避免地被占用,而且大部分城市擴張、工業聚集的地區也是優質農業耕地所在的區域。中國即使能確保18億畝耕地,但未必能保證足夠的耕地用于糧食生產,也未必能保證糧食產量。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制造業比較優勢越明顯的區域,農業比較劣勢也會更加明顯,這也直接影響到耕地和糧食生產。我們可以從中國糧食生產的基本變化進行判斷。例如,東北地區水稻產量在逐漸增加,逐漸超過水稻生產重心江浙地區,成為主產區之一。原因在于,江浙一帶制造業就業工資收入高、就業機會多,從事水稻生產的機會成本高;東北一帶土地資源相對較多,非農就業機會少,從事水稻生產的機會成本較低,所以有更多的農民開始從事水稻生產。
九.大國呼聲,國人的覺醒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這些年,從土地分包到戶、實現家庭承包,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從改良貧瘠土壤、開發后備資源到堅守耕地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從引入新型農業主體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國家通過政策支持、擴大投入、深化改革等舉措,穩步提升糧食產量和產能,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增產、市場供給充足、價格總體穩定,顯示中央政府有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而作為一個大國愛國公民,我們個人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