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通知,商務部已將制定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行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給銀保監會,并要求各地主管部門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機構改革的有關要求積極配合,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開展相關工作。
業界普遍認為,監管權的轉移有可能帶來政策趨緊、行業洗牌、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收窄等短期陣痛,但長期來看必是利好。對此,在金融領域深耕多年的國商控股集團董事長車健表示,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業務本質上都具有強烈的金融屬性,卻一直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本次將制定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歸銀保監會,落實了監管部門多次強調的“凡是金融業務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的總體要求,更代表了一行兩會積極部署、貫徹執行穿透式金融監管的相關舉措,此舉必將在優化監管資源配置、防范化解套利風險等層面發揮重大作用。
類金融機構增速加快 促使多頭監管格局改變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商業保理、融資租賃、典當等機構規模日益龐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登記在案的融資租賃企業數量高達10670家,典當企業8483家,商業保理公司8261家,且均處于高速增長狀態。車健認為,此三類業務的本質多是基于實物制造或流轉而產生的金融服務,并已在市場中異化為真放貸業務,在行業體量持續擴張的背后,監管漏洞、泡沫危機等隱患將逐步顯現。因此,解決現行監管體制下存在的監管職責不清晰、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迫在眉睫。
據商務部風險排查情況顯示,在總數超過2萬家的類金融機構中,有半數為空殼公司,且多從事套利業務。車健表示,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一些非正規平臺利用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牌照開展違規業務,造成實體企業杠桿率提高,增加了金融系統性風險。此次將制定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行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歸銀保監會,不僅有利于加強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穿透性、消除監管真空,還有望推動類金融機構向金融領域“正規軍”轉型升級。
中央主導、地方輔助的雙層監管模式有望落地
車健在對通知文件及相關政策進行了深入研讀后表示,融資租賃等業務規模雖與銀行、保險等傳統機構相距甚遠,但其機構分散、數目眾多,對于銀保監會而言也是不小的監管壓力。未來預計采取雙架構模式,即銀保監會統一制定并發布行業規范和監管辦法,委托地方金融辦具體落地執行。
據悉,2017年底深圳已將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等機構的監管職能劃給地方金融監管局,目前上海、重慶等地也在推進這一監管劃撥進程。車健頗有信心的表示,雙軌制模式對于加強行業監管、防范金融風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從根本上緩解甚至消除監管套利行為,三大行業有望迎來更加規范的發展階段。
國商控股:監管有章可循 未來值得期待
在健康的市場環境下,保理、融資租賃等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專注于細分領域,并與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創新融合。作為一家資金實力雄厚、發展成就卓越的多業態、跨領域、集團化企業,國商控股集團目前已布局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等業務領域,未來將進一步加快合規建設,擴大商業版圖。
最后,車健總結道:“國商控股一直以來積極響應國家監管政策、落實監管要求,目前集團旗下所有業務均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合法合規經營。未來,國商控股也將在規范、透明、合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進,扶持實體經濟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