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工作多年的年輕母親葉楠,因12歲女兒無人管教而辭工返鄉,以此來彌補欠缺的母愛。但沒想到的是女兒與葉楠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隔閡,母親與孩子在社工的幫助下,艱難重塑母女之情……《米花之味》以一位云南社工的經歷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大時代下一個普通的故事,透過這個普通的故事,我們也能看到這個時代的印記。4月20日,《米花之味》攜手輕松籌,記錄這個大時代下的平凡感動,匯聚平凡的故事,傳遞平凡的愛,傳遞屬于這個時代的正能量。
“米花”是云南傣族的傳統小食,影片90%的素材取材于現實生活,導演鵬飛曾到當地體驗生活,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了一年,走家竄巷積累故事,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運用到電影當中。據鵬飛透露:“《米花之味》中出現的人都是當地的村民本色出演。”
《米花之味》以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社工李小菲的真人真事為原型,記錄了一個在大城市打工的媽媽回到故鄉,發現青春期的女兒沉迷手機、說謊、不服約束,以及兩人時間的沖突,也記錄了這個媽媽與女兒之間由敵意到逐漸和解到相互理解,最后在佛像前共舞消除隔閡。這是大時代下的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故事,正是這一個個平凡的故事共同描繪出了這個時代的畫像。
就像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的輕松籌一樣,一份份平凡的愛心匯聚起來,共同構建起一個全新的公益時代。
輕松籌成立于2014年,從開始的“大病眾籌”到現在的“健康保障”體系,輕松籌已經成為大病家庭的精神寄托,和健康保障的代名詞。與傳統公益不同的是,輕松籌上的求助都發生在每一個平凡人身邊,奉獻愛心也沒有任何的金額限制。正是憑借著這種高效便捷的籌款方式,輕松籌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為超過160萬個大病家庭籌集超過200億的善款。
在每一個輕松籌項目下面,我們都能看到支持者支持的金額和留言,金額沒有任何的限制,也正是這種沒有負擔的愛心捐助方式讓輕松籌迅速成為人們青睞的公益生活方式。
狄更斯曾在《雙城記》中說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在時代中看到痛苦,也在時代大潮中見證了《米花之味》和輕松籌這樣溫暖的存在,他們用平凡的故事講述時代的變遷,向人們傳遞出最真、最美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