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12月7日下午,甘肅省蘭州市疾控中心已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下稱“獸研所”)的317名師生進行布魯氏菌檢測,其中96人血清檢測為陽性,均為隱性感染。目前,感染者暫無典型癥狀,仍在進行醫學觀察。對此,蘭州市肺科醫院感染科主任周瑩荃表示,經過專家組共同協商,還是建議感染者進行治療。
就目前所調查的信息看,已被查出的隱性感染者,分屬于不同課題組、不同年級,并未有明顯的共性,且布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極少。但是,本已得到最好保障的獸研所卻發生大規模的感染事件,無疑為整個布病的防治敲響了警鐘。
這次感染事件到底是如何發生的,還需要當地相關部門盡快查明真相。不過,基于布病的一般傳播路徑和目前學生透露的信息看,相關研究中的操作規范存在著較大漏洞。如有高校學生透露,他們在做相關動物實驗時只戴了手套,沒戴口罩;哪怕在獸研所內部,也有學生曾反映,“當他們相信自己操作的動物實驗沒什么額外風險時,有時就只穿白大褂、戴手套,采取最基礎的防護措施。”
很顯然,這樣的操作并不符合規定。有專家就表示,在實驗室中,口罩、頭套以及從帽子到襪子的連體實驗服都是必需裝備,而且實驗服的扣子是雙層的,要一直扣到頸部,手套也必須套住袖子。因此,這次事件發生后,國內與動物相關的研究實驗都應該舉一反三,嚴格落實實驗操作規范,避免放大實驗研究可能蘊含的感染風險。
事情已經發生,除了吸取教訓,對已經造成的傷害進行妥善處置也同樣非常重要。即便目前查出的隱性感染者,不一定就是布病患者,但一來需要理解學生們的擔憂和恐懼,采取必要的治療干預措施,盡最大程度減少傷害;二來,更需要對可能造成的長遠損傷,建立相應的權益兜底保障機制。如媒體報道稱,由于不少感染學生來自獸醫專業,將來很有可能在牧場一類的企業任職。但絕大多數牧場類企業的入職體檢中包括布病檢測,如果布魯氏菌檢測呈陽性,找到工作比較困難。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被感染的學生的權益到底由誰來救濟,應及早建立清晰的配套規則,杜絕責任上的“爛尾”。
布病的發生有著較強的地域性,一般只發生在高原牧區和相關行業,這導致其對多數人而言,都屬于一種非常陌生的傳染疾病。然而,此次獸研所發生的大規模布病感染事件提醒,布病職業病患者,這個長期被忽視的群體,需要被更多的“看見”。媒體梳理發現,依據2015年-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數據,中國的布病發病人數每年均有3萬人以上;5年中,在全國26種乙類傳染病里,布病發病人數一直排在前十位。也就是說,這個群體的數量,比人們想象中的更大。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布病就被納入職業病范疇。不少患者終其一生都飽受疾病困擾,在工作、生活上面臨巨大的困難,但要想被認定為工傷、獲得應有的賠償,卻困難重重。相關部門和地方不妨借此次事件的契機,對那些布病“遺留問題”予以妥善解決。
綜合言之,這次獸研所布病感染事件應該嚴肅處理,如是否存在瞞報和處置失當理當一查到底,該追責的追責,該補救的及時補救。個案之外,其對布病的防治也給出了多方面的警示。首先在預防上,不管是試驗研究院所,還是相關行業,對于布病的預防不可掉以輕心,該有的規范必須嚴格落實,不能讓研究者和從業者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之下;其次則是后續的救治和權益保障上,應該有人性化的健全規則——疾病無情,相關權益呵護更應該展現出制度溫情。唯有建立和落實在預防、處置、救濟等方面的全鏈條規范,布病帶來的傷害才能降到最低。
關鍵詞: 職業病防治